安康学院扎实推进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取得成效
发布时间:2025-02-25 23:11:42| 浏览次数:
2010年开办本科教育以来,聚焦培养具有良好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合作创新意识、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及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专多能”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独具特色的建设思路和举措,并取得重要突破。
一是坚持持续改进原则,建立“培养—反馈—优化—培养”的闭环教学优化完善机制,体现现代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召开人才培养座谈会,广泛收集来自地方小学教师、校友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的高度契合。例如,在2021年《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能力标准》发布后,该校教育学院迅速调整课程体系,增加更多实践环节,明确培养学生“一践行、三学会”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是通过教学信息和社会人才需求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这种动态调整机制使教学内容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要求。近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均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且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印证这一机制的有效性。
三是强化Kaiyun实践教学与评价。实践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大力开展见习、教学观摩、微格训Kaiyun练、实习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自小学教学教研实际,实践基地教师参与指导,并采用校内校外互评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使命,聚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探索实施产学研合作专业双负责人制、实践教学基地双负责人制、课程教学双师同堂制、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教改项目双主持人制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推进校地合作方面,加强浸润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落实协同育人师范生培养模式,围绕挂职锻炼、课题指导、课改指导、聘请实践指导教师、召开实践工作研讨会、协同教研、培训小学教师、建立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教研等活动,与安康市区/郊的小学建立紧密的联系。目前,签订挂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8个,其中陕西省示范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果园小学),附属小学1个(汉滨小学),校级示范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江南小学)。
三是创新实施“六双”协同育人机制,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派教师赴小学挂职校长助理,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近3年,先后有60位优秀小学教师参与联合育人,承担本科教学、毕业论文联合指导及示范课公开课任务,提升教学质量,形成师资共同体。学生张雪熠、杨文杰分别获得陕西省首届高校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大赛特等奖、陕西省第二届高校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大赛特等奖。校地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一是紧盯国家和社会关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以建设国家级、省级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及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抓手,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建立网络教学开放共享平台,服务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打造国、省、校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在建国家级一流课程1个、省级一流课程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项,校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10项。
二是科学合理设置课程,确保学分比例恰当,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例如,学校开设的师范生职业能力测试、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微格教学训练等课程,不仅遵循教育规律中关于课程设置应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还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是围绕课程群强化课程建设。建立STEAM课程群等3个课程群,组织开展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材选择和编写等的论证工作。此外,建立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库1个,建立毕业论文库1个;组织编写《小学教育专业实习研习教程》,开发教材资源。
四是构建“1+X”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1+X”(即“主教学科+兼教学科”)的学科课程体系,以综合培养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每个学生确定一门主教学科,开设相关艺术学科如美术、音乐等课程。学生的学习保持螺旋式上升的状态,逐步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如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课制作与应用等课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扎实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一是坚持因材施教,推行师徒结对制度,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的教学科研团队,给予政策支持,着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3年,有110名学生参加了教师的30个项目,获得各级各类奖项68项,通过学术研究中锻炼自己,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为其未来的教科研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细化工作内容。师徒围绕教科研项目内容,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不定期开展工作互动,确保双方保持紧密沟通,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此外,双方还应定期评估项目进展,调整计划以应对新情况,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并达成预期成果。
一是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学校根据新入职青年教师的专业背景、兴趣和发展需求,分别为他们分配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明确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目标,导师与青年教师之间不定期会面,讨论教学技巧、课程设计、科研进展等方面的问题,导师会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设性的反馈,帮助青年教师改进工作方法并提升专业水平。
二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撰写论文、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年会,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素养;聚焦专业教师能力发展需要,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持续提升能力素养;鼓励教师铆足后劲、坚定信心,通过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等方式,不断提升综合水平。
三是构建“一二三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基本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实施等重点工作,建立全方位监督机制,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建立论文发表审核备案制度,教师在投递文章前,要求教师所在部门必须完成审核备案,主要内容包括署名作者的实质性贡献情况、对论文署名及排名的知情情况、数据来源及真实性和可靠性情况、参考文献引用情况、科技伦理审查情况等,倒逼教师提高论文发表质量。
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展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认可。安康学院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基础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专项项目“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下安康市数字乡村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