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网站-中国大陆权威在线教育平台

读书伴随我追逐教育人生——写在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之际-Kaiyun中国官方平台

读书伴随我追逐教育人生——写在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之际

发布时间:2025-03-20 08:11:41| 浏览次数:

  

读书伴随我追逐教育人生——写在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图1)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

  其实,读书这个话题,我觉得似乎只有大师才有资格谈论。因为,我读的书并不是很多,既使是四书五经,也没有真正读懂。因此,谈读书觉得颇有些汗颜。但是,我还是非常愿意与爱好读书人们谈这个话题,借此机会交流一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体会。

  我家在农村,在小学很少接触课外书籍,偶尔在亲朋家找到一本两本小说来看,那是十分侈奢的事。至今让我难忘的是,借来的书多半都是无头无尾的,能从第3页读起就算不错。我记得十分清楚,借到的第一本小说是《林海雪原》,书一到手,日以继夜,不出两天就看完了。甚至有一次别人逼着还书,竟通宵达旦看完了一本书。

  高中毕业后,回乡当农民,一干就是四年,这几年白天干活,晚上和节假日就找书看,小说,戏剧,民间故事,小人书,只要是书就看,可以说是饥不择食。

  后来到县城上了中师,当年书店、图书馆里,历史、文学、传记等书籍很少。有一次在语文老师那里借到一套《中国文学史》和一套《世界文学史》,真是爱不释手,看了之后回味无穷,还摘抄了其中的不少诗词和评介,抄满了3个笔记本。

  还有一次从一位语文兼历史老师那里借到一本《中国历代大事记》,看了之后觉得很好,竟然用了一个暑假把全书抄了下来,足足20多万字。

  在我年少时就喜欢读书,但是,那还仅仅是一种爱好,一种消遣。从职以后的读书,才知道应当具有选择性,要有利于本职工作,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好书。

  当上教师后,我开始意识到,作为人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才能有所作为。我认定,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带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我考入了专科、本科学历进修班,在此期间,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在进修期间,我第一次听说在中小学评选“特级教师”,后来进一步了解到“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我想,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要努力当上一名“特级教师”。从那时起,我就给自己确立了更加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那就是:从合格教师——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教育家。为此,我给自己设计了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师德修养、学术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并分阶段逐步提升。

  我选择性地读了一些写给教师职业的书籍。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关于爱的思考》、《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等,卢梭的《爱弥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等。

  我喜欢文学,读过不少中外文学名著,我觉得文学可以陶冶情操,使人更加豁达,从中感悟人生真谛。

  我喜欢读史,通读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全球通史》(斯塔大里阿诺斯著)等,我以为读史可以知晓兴替、启智明志、鉴古喻今、明辨是非。

  我还喜欢看科普书籍。比如,《世界文明史简编》、《万物简史》、《科学的历程》、《21世纪科技前沿》等,身处信息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对飞速发展的科技不甚了解,无异于一种悲哀!

  我喜欢看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外教育的书籍。比如,《潜能成功学》(安东尼·罗宾)、《美国价值观》、《点击美国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在美国》和《素质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在英国》、《西方素质教育精华》、《少年留学三思而行》、《今日新加坡教育》、《亚洲“四小龙”教育研究丛书》、《让你的孩子超过日本人》、《教育的国际视野》、《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2l世纪十大趋势》、《国外基础教育研究报告》、《当代国外教育》、《解读中国教育》等。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我粗略地了解了发达国家的教育现状,初步懂得西方国家精英教育尖端人才倍出的奥秘,大致了解了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同时也了解到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古人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不思考,难以领悟真谛。空思考,不读书,那就更加危险。有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就应当及时地把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转化成文本形式。因此,撰写札记、论文、专著,就成为了我读书和思考成效的外显形式了。

  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教研科研。没有教研科研的教学是自发的、盲目的、经验性的,只有在教研科研指导下的教学才是自觉的、主动的、理性的。也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科学,从而逐步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化。

  从1988年我在陕西师大《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公开发表第一篇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哲学论文开始,迄今为止在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30多篇,其中发表的系列论文就多达10个以上,关于素质教育掠影一个系列的论文共18篇都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上。有数十篇论文都公开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

  1994年写成的《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培养与实效性》一文,荣获全国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全国仅3项),被邀请参加了在北京举行颁奖仪式,中宣部、国家教委领导亲自为我们颁发证书和奖杯。此文发表在国家级专业期刊上,并编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书,还被选入华南地区高校德育专业研究生教材之中。

  最近5年年均发表论文近40篇。《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一文公开发表在中共中央《求是》杂志主办的全国核心期刊《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上。

  由于德育工作的需要,我阅读了数十种国内外德育方面的专著和教材,针对我国中学德育薄弱和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我决定写一本指导中学德育的书籍。挤出时间,经过近三年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几乎集中了半年所有业余时间进行写作,写成了一本23万字的Kaiyun官网中国《中学德育概论》手稿,并于1998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思考,2000年我决定写一本介绍国外教育和中外教育比较的专著。经过近3年准备,半年集中时间写作,终于完成28万字的《素质教育全球掠影》一书,并于2003年8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1997开始,我被选入湖北省政治统编教材编写组,参加《思想政治》整套教材(教科书、教参、教辅共15本)编写,并担任部分教科书、教学用书的主编。

  2003年,我调到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中。从2004年起,我被聘进入全国新课程《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组,参与其中6本教材的编写,还担任全国教材《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教师用书》主编,同年被聘为北京市《思想品德》初三教科书主编之一,2009年被聘为全国中职国家规划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教科书主要编者。目前正在为澳门特区开发和编写《公民与品德》教科书,同时正在主编《房山文化》地方教材。

  2004年开始一直被聘为全国新课程教师培训团专家。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都被教育部特聘为全国新课程远程培训团专家。

  到目前为止,我已出版个人专著2本,主编教科书、教学用书、教学指导用书和辞书等30多本。

  读书,思考,研究,是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了解传统教育的精华,通晓现代教育的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获得成功的教育智慧,形成教育机智和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天职,言传身教是教师必备的品格。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和品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这些年来我抱定一个宗旨:不求给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具体的学科知识,只求教给学生一种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永不满足、不断创新、奋斗不息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恰当地待人接物、更好地适应社会,让学生学会生活。

  一个好的教师,绝不能只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知识广博,底蕴深厚,既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又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学者型教师。

  新一轮课改开始后,为了学习和借鉴现代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很快适应新课程教材建设和新课程教学之需,我研读了大量国内外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方面的著述。其中有两本书对我感触最深: —本是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另一本是胡东芳的《教育新思维》。前一本书,让我感到师生平等、以生为本、主动学习探究的无穷魄力和巨大价值,它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 后一本书,让我了解了更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诱发了我的深入探究的强烈欲望。

  当我研读完这些书后,写出一系列读书札记和学习心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探讨》(上、下)、《新Kaiyun官网中国课程呼唤对话教育》(上、下),都公开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国家级核心期刊上。

  在《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探讨》一文中,阐明了评价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既包括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包括促进教师的发展。对于课的评价,传统的评价主要是看:有否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否恰当选择与设计教学方法、是否有清晰的教学设计思路、课堂学习环境的创设是否合理、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及时反馈与评价是否到位等。我以为只是限于这个层面,还不够深刻,很难体现教学发展性评价思想。因此,关于课堂传统评价的各个方面只能作为参考依据,但更重的是应当看以下几点:

  第四,课堂的内容学习与方法探究,是否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甚至让学生终身受益。

  这四个方面的状况,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追求,也是决定课堂教学的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

  在新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上,我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基于情景、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基本思路。从情景、案例、问题导入——情景、案例、问题分析——情景、案例、问题回归。这种设计符合中学生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感受和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不断的读书与反思中,在长期的教学与教研中,我课堂教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风格。这就是:语言上——科学、准确、朴素;内容上——定位恰当,难易适度;形式上——有利于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学习,不搞花架子;手段上一一恰当使用教学资源,适度使用多媒体,不滥用教学资源,不过度依赖多媒体;过程上——环节安排可行,便于操作与实施,不追求花样翻新;结果上——讲求实效,不追求轰动效应。

  读书,让我积累了大量案例,从而能够信手拈来,博引趣例,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科吸引力和感染力。

  读书,让我广泛涉猎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能够自如地选择和灵活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读书,让我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和趋势,从而能够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我的教育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1994年我被提前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并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996年由中宣部、国家教委表彰为全国“百名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之一,被邀请参加了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隆重的表彰仪式。1997年被湖北省政府批准为“中学特级教师”,2000年被批准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先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北卫视台、北京电视台、房山电视台及多种报刊等媒体作过专题报道。

  专业书籍、教育理论书籍、人物传记、专业和理论期刊、新华文摘、半月谈、时事报告、理论热点面对面等,都是我必看的图书。

  有位记者在采访时十分坦率地告诉我:“你作为一线教师,一直担任教学任务,20年间主编参编书籍110多本,论文超过300篇,算起来在近5年中平均每10天就有一篇论文发表。如果我没有亲眼目睹,还真有些难以置信!”也有老师开玩笑说:“覃老师写作成瘾,堪称编书专业户,写论文的机器,干工作的狂人!”

  我是个爱好不太广泛的人,就喜欢读读书,看看新闻、经济时评、百家讲坛和历史片。下班回家常常还得工作两、三个小时,节假日几乎全部用于看书、研究和写作。这就是真实的我。

  事业未有穷期,追求永无止境。人生只有在不懈的追求中才能不断升华,从而向着永恒延伸。

  (注:本文公开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期刊上,有删减 作者:覃遵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