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浙大办“网大”---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办学记
发布时间:2025-03-24 03:52:44| 浏览次数:
2001级是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招收的第四届学生。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从1997年开始筹备,1998年6月开通了浙江省杭州、宁波、台州3地的远程学历教育,至今,浙江大学远程教Kaiyun育学院已在全国15个省市设立了70余个教学站,招收高中起点本科、大专起点本科、研究生进修班等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英语、法学、护理等7个专业的学生,成为一所由网络连接而成的万人大学。早在1997年3月,浙江大学副校长冯培恩受校长潘云鹤的委托赴日本出席“国际高等教育网络构建会议”。在会议上,他强烈地感受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正迅速推进着先进国家网上高等教育的发展,敏锐地意识到远程教育的发展在办学理念上可能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现行体制产生的冲击和推动。回校后,他在提交给学校的书面报告中建议浙江大学以主动应对挑战的姿态发展远程教育。校长潘云鹤收到报告后立即召开校务会议进行专题讨论,他认为,浙江大学立即启动基于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不仅顺应了我国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浙江大学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他的提议下,会议决定学校自行设法多方筹措经费,采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建设远程教育。
中国高等远程教育的发展受到李岚清副总理的关注。1999年,冯培恩教授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就我国发展远程教育中的问题和浙江大学的远教办学思路向参加会议的李副总理作了专题汇报。事隔不久,李副总理在遇见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和校长潘云鹤时,多次专门询问了远程教育的进展情况,鼓励浙江大学加快发展步伐。
1999年3月,国家教育部的批复正式下发,同意浙江大学开办远程高等学历教育,批准浙江大学在1998年开始招收远程教育本科生,并确定浙江大学为我国首批开展远程教育试点的4所院校之一。
在得到教育部的批复之后,怎么办远程教育的问题摆在了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负责人面前。考虑到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方法和网络传播技术上都需一个适应的过程,学院一开始就注意控制招生规模,在适应中扩大。第一年招收学生300名,第二年扩大到1500名,第三年,高升本的招生纳入浙江省统一招生轨道,第四年的招生最低分数线分以上。
远程教育开办之初,传统教学方法与远程教学的矛盾日益突出。任课教师上惯了面对面的课,教材照搬,方法依旧,加上远距离教学少了板书,多了多媒体课件;少了干扰和交流,多了时间;一堂课的内容比本科在校生的还多,学生来不及消化,有的课期末考试不及格率高达40%,学生的不满情绪通过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和一封封措辞激烈的E—mail涌向教务部。教务部负责人周丽萍对此记忆犹新。她说,我们能理解学生的心情,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和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才能适应。因此,教务部不是简单地把学生的来信转交给教师,而是一次又一次与教师和学生沟通,探讨远距离教学的特点,使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逐步得到转变。
大学普通物理的任课教师潘正权提出了组建课程小组的建议。他说,这有两个意义:一是在面对面的课堂上,如果我的课没上好,学生对潘正权有意见,但如果我在网络上没有把课上好,学生就会对浙江大学有意见,对远程教育有意见,组建课程小组可以把因为教师个人因素造成的失误降低到最小,同时还可以进行学科间的教学讨论,这样的讨论不仅对形成新的远程教学方法有益,也会对传统的教学有促进作用。二是网络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百个、上千个学生,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光是答疑这一项,当坐在电脑前,面对上百封需要回复的E-mail,教师要始终保持冷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潘正权目前正指导他的研究生完成一个与远程大学物理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这个课件的先进性体现在它不仅传授专业知识,适合学生自学自测,同时还将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和相关人物、事件作为背景资料收录在后,使学生能在场景中学习,加深理解。他在这件事上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他认为这很有价值,对本科课堂教学同样会有用。
目前,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根据几年来的实践,已拥有了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通过对课程设置的不断调整,使课程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有利于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现已构建了卫星网、广电网和互联网3个网络系统,在此环境下开发和应用的视频会议系统、课件学习系统成为教学传输的主要渠道;而基于网络的课程BBS、任课教师与学生间的E-mail和网上答疑三大块,则构成了师生间不见面的主要交流手段。
有许多担任远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对此都深有体会,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依赖语言就可以实现的,教师在上课时与学生眼神的交流,在板书的过程中语气的强化,甚至是斥责,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如何去弥补远距离造成的局限?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从管理和教学两个环节进行了探索。远程教学已经实现了教师教案公开,这在任何一所大学的课堂教学中都是没有先例的,因为教案集中了教师所有的心血,它就像是最珍贵的珍宝,教师不会轻易示人,但浙江大学的教师做到了这一点。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张继昌教授是位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他从第一堂课开始,就一直探索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件,不让学生把不懂带走。他设计的课件从字体大小到宽度安排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体贴和善解人意,但他也会在视频系统面前当着全国学生的面批评某个教学班的学生,他认为,在学习态度上,绝不能对学生迁就姑息。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在管理上形成了学院———分院———教学站三级管理体制;在教学上形成专业教学委员会、课程教师小组、教学督导小组系列教学机构,定期对教学分院和站点进行评估,形成与网络相互配合的教学管理环境。
学生学习小组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远程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今年7月毕业的经管专业98级浙江台州教学站专升本班有一个10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工商银行临海支行的行长、副行长和技术骨干,还有各个行业的中层干部。工作的责任和地域的限制使他们不可能每课都到,为了完成学业,他们自发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后一起学习课件;在不同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他们因每个人的不同专长而担任辅导员的角色。在组成学习小组之后,他们再也没有得过不及格,他们都拿到了毕业证书;同时,他们也从陌生人而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到杭州出席了在浙江大学举行的毕业典礼,快乐和自豪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学院将他们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到每一个教学站。学生们自发的创举一次次让管理者吃惊。杭州分院和南京分院高升本班的学生先后分别创办了两份从组稿、文字编辑到电脑排版全部由学生完成的刊物,院长冯培恩每期必读,他认为这是一种管理者想要营造而学生自己实现了的网络学习氛围,他从自己的机动经费中拿出2万元奖励他们的这种创造和精神追求。
为了弥补远程教育的不足,浙大远程教育学院决定每年举办优秀学生夏令营。今年夏天,150位来自全国各地教学站的优秀学生会聚求是园,在竺可桢的雕像前聆听老校长的教诲,在浙大校友的院士廊感受求是校风的真谛,与在屏幕上、在网上相识已久的老师合影、交流,他们将这次相聚在他们心中引起的震撼带回各个班级,散射向全国的教学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