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扎实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5-03-15 19:05:42| 浏览次数:
南开大学积极落实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依托自身优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并实施了“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扎实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升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国家急需,培养智能时代公能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学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引,聚焦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将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的持续成长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引领动力列为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时代新动能与学科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增设了网络安全、数字经济、智能医学工程等具有发展潜力且能够促进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同时,先后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网络安全学院、数字经济交叉科学中心、智能传感交叉科学中心,中国工程院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也落户学校。学校落实“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创新本科专业建设路径,拓展学科交叉融合的边界与范围,加强Kaiyun官方网站金融、经济、管理、医学等学科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开设了智能金融、商业数据分析与决策、数据智能与社会政策分析等一批跨学院、跨学科的微专业。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范式,以数智赋能优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全校人工智能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建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机制,成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交叉课程、产教融合虚拟教研室,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面向所有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群和面向各学科(专业)学生的“人工智能+X”学科交叉课程群,系统打造“人工智能+微专业”及人工智能系列辅修等多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全面促进跨专业学习,推进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学校已打造130余门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群,实现从“通识基础”到“专业进阶”再到“多元拓展”的渐进式培养模式,促进模块间课程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人工智能+微专业、人工智能+高阶课程等项目,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人工智能与创新”课程已成为南开大学2024级4000余名本科生的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做到了“在南开,人人都学AI,人人都用AI”。同时,学校还承担了天津市人工智能通识示范课程“人工智能与创新”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影响和应用”的建设,两门课程2024年秋季学期成功上线余所我市及外省市高校选用。
学校立足学科专业优势,持续优化与行业产业的互动交流机制,拓展产教产研融合边界,深化与华为公司的合作,“智能基座”第一期建设高水平示范课程38门,2人荣获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第二期在建人工智能与创新、人工智能算法导论、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等90余门“人工智能+”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化学、数学、物理、新闻传播等多个学院和相关专业。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程明明科研团队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技术”应用在华为手机上实现了用户期待的“大光圈智能拍照”功能。与火山引擎联合成立高校数字化创新中心,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教育研究;实施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共育科技型人才,共建实习实训和研究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融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场景,共同打造产业应用驱动、教学科研互动、产业回馈教育的“产——教——研”融合新模式。与百度公司在案例共享、课程共建、师资培训、校园学习社区、AIStudio实训、学科竞赛活动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面向全校打造了基于百度飞桨和AIStudio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
学校与火山引擎协同研发大模型应用开发平台,成功落地了多种“AI+教育”场景化应用,打造出国内首个融合大模型能力的智慧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快速科研数据处理及优化校园治理方面提供支撑,实现教育服务的智能化。基于豆包大模型构建的校园AI智能融合门户,连接数据平台,整合6000万条数据和超过100个应用,极大提升了师生的信息获取效率。构建了“114”线上教学平台布局,包括:1个“慧学空间”,为师生提供一个统一的教学服务入口;1个“视频中台”,支撑学校教学资源汇聚;“智慧课堂”“课程资源中心”“在线巡课系统”“AI科教云”4个应用系统,分别为“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教学资源沉淀”“教学质量监控”“编程技术实践”做好支撑。
同时,成功打造NKGeniKaiyun官方网站OS智能体操作系统,向学校师生全面开放,也激发了师生的共创热情,孕育出“南开观点”大语学伴、网信办服务助手、编程实训助手及数据管理助手等一系列紧贴校园需求的智能应用,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智能化升级与管理服务的高效变革。
未来,南开大学继续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的最前沿,打通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和社会服务全链条,不断推进AI产教融合创新的协调发展,做到“以智促学、以智促教、以智助管、以智助研”,进一步利用数智化推动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为中国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