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网站-中国大陆权威在线教育平台

构建“ECSS教联体”模式 开展体教融合的校本研究-Kaiyun中国官方平台

构建“ECSS教联体”模式 开展体教融合的校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10 18:33:39| 浏览次数:

  

构建“ECSS教联体”模式 开展体教融合的校本研究(图1)

  “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方面出台了具体举措。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体教融合成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体教融合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五象实验二小”)构建“高校引领—体校共建—教联辐射”ECSS模式(即 Education- ConsortiumSports School),充分发挥体育在“五育”并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意志品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审美能力,增进劳动意识,实现教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象实验二小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54.7%。在国家深化体教融合战略背景下,为能给予各民族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学校根据《意见》中的两个“一体化”原则,借助高校资源,联动市体校、社区等共建单位协同育人,通过搭建协同育人组织框架,整合南宁师范大学科研资源、南宁市体育运动学校专业训练体系及区域教育联合体网络,构建“高校引领—体校共建—教联辐射”(ECSS)教联体育人模式,形成“课程融合—训练创新—资源共享—文化共生”四位一体发展格局。

  一是政策支持的叠加性优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一所市直属公办学校,五象实验二小深入学习领会相关政策,联动各层级资源为“教联体”建设提供设备、师资及培训保障。同时,依托“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学校吸引了一批优秀教师,现有特级教师1人、教坛明星1人,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人,学科带头人2人、教学骨干9人。此外,学校体育教师配备远超国家标准,为体教融合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教育生态的多元融合优势。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超50%的比例形成了天然的多元化教育场景和多文化互动空间。“ECSS教联体”模式通过“三个一体化”实现深度整合:课程一体化,如开发“银球飞飞”“侗族大歌”等校本课程;场域一体化,创建“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民族Kaiyun平台官方教育实践基地;评价一体化,建立包含民族文化元素的多元评价体系。

  三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原生性优势。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涵盖壮、瑶、苗等多个民族,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ECSS 模式,将民族体育(如板鞋竞速、抛绣球)、传统艺术 (如侗族大歌、芦笙)、节庆习俗(如“三月三”歌圩、二十四节气) 转化为特色课程资源。例如,将壮族“三月三”歌圩与现代音乐教育相结合,将二十四节气活动与学生德育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美育的有机统一。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民族体育技能掌握情况,学校创新设计“民族传统体育+现代体能训练”特色活动。如在大课间活动中,分年级开展特色民族体育项目:一年级跳绳、二年级背篓抛绣球、三年级滚铁环、四年级玩三人板鞋、五年级踩低跷、六年级抛绣球,通过系列体育活动增强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

  基于以上优势,学校搭建协同育人组织框架,着手“ECSS教联体”模式的架构和探索。这一模式强调“三维联动”,包括:E(Education)教育主体,南宁师范大学提供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等学术支持;C(Consortium)联合网络,覆盖城区校、乡村校;SS(Sports School)专业支撑,南宁市体校派遣12名专业教练定期到校专业指导,共建乒乓球等项目训练基地。

  “ECSS 教联体”模式的构建,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同时在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公平推进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维度:

  一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依托南宁师范大学的学术支持,学校以“健体育魂”为核心,构建“传统+新兴”双轨体育育人模式,推动体教融课程全域化发展。学校通过传统体育项目(动感乒乓球、花样篮球、快乐足球、跳绳)锤炼学生专注 力、协作力与耐力,借助新兴体育项目(软式器材、民族体育运动、素质拓展)培育坚韧品格,形成“健体”与“铸魂”的深度耦合。

  将体育精神全方位渗透至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体系。如德育方面搭建“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网络,通过班队活动、研学实践、家校协同等六大载体,将体育精神内化为心理素养与道德品格;智育方面建构“基础—拓展—实践”三级课程链,覆盖语文、科学等十大学科,促进运动智慧向认知能力转化。最终形成以体育为支点,撬动“五育”协同发展的全域课程生态,实现“强健体魄、润泽心灵、启智润德”的育人目标。

  二是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通过“三维赋能”机制突破教师发展瓶颈,实现学术赋能。南宁师范大学(E)定向输送民族教育硕士驻校指导,累计开展“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课堂”“培养核心素养 促进体教融合”等专题讲座等培训30余场。实现技术赋能。体校(SS)教练团队引入运动损伤防护、体能数据分析等现代训练技术,定期到学校开展技术指导。实现实践赋能。联合(C)特教学校共同开展“资源优化推进普特融合”联合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差异化教学能力。近年来,教师在教育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如两名教师获南宁市体育教师现场课比赛一等奖、学区比赛一等奖;3名教师在全区中小学智慧体育课堂进行公开课展示、市级公开课展示3节;学校体育教研组立项体育类区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学区级课题2项;多名教师的论文发表、获奖。

  三是增强办学品牌辐射力。ECSS 协同机制推动学校2024年作为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教育实践阵地示范校”,形成两大示范效应:第一,与江南区扬美古镇希望小学、百色—广西红领巾希望小学、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结对,带动他们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第二,学校作为南宁市小学唯一一所广西体育特色示范学校,是南宁市教育局、南宁市体育局指定承办每年南宁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的学校,引领同行学校齐头并进。

  构建体育生态空间:让运动随时发生。学校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投入资金对体育设施进行硬件升级。建成了南宁市首个组织承办市级及以上赛事的标准化乒乓球馆,拥有30张专业球台,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训练及比赛场地。自2019年以来,学校连续5年承办南宁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赛事规模与影响力实现跨越 式增长。同时,学校还开发了“运动智慧墙”等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科技的魅力。在标准化的足球场、篮球场周边,开放式地设置“运动补给站”,无论在课间、午间还是放学后,学生均能随用随取,极大地提升了体育设备资源利用率,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物质保障。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体教融合育新人。学校紧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常展”的教学理念,倡导“无乒乓,不二小”,以乒乓球运动为核心项目,构建了课内与课外深度融合的“4+1”体育课程(即每周4节常规体育课+1节乒乓球特色课),推动“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课内体育课程以基础技能教学为主,融入乒乓球历史、文化、规则等理论模块,开发《银球飞飞》校本教材,实现“技能+文化”双线并进;课外体育课程依托校内校外资源,开展包括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社团活动、课后服务课程、校队专项训练及校运会与月度赛事等,形成“学—练—赛—评”闭环。

  通过课程实施,学生乒乓球技能掌握率达95%,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提升至62%,并向国家少年乒乓球集训队输送苗子2人,向省队输送苗子12人,向市级青少年代表队输送苗子30余人。

  构建教联体联动机制:育人成效可视化。在与体校共建的专业化路径中,学校与南宁市体育运动学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了提升学校乒乓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体校定期派出经验丰富的乒乓球教练到学校进行驻校指导。这些教练不仅参与日常教学,还负责选拔和培养具有潜力的学生,为学校的乒乓球“苗子库”注入新鲜血液。体校教练团队会定期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训练计划和指导策略。同时,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会提供更多的训练资源和比赛机会,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兴趣。

  学校实行“社区共建+赛事融通”双轨并行的协同育人方式。与良庆区弘良社区合作设立“周末乒乓角”,成立亲子足球队,组织学生担任“小球长”指导社区居民与“球”为友、积极锻炼,掀起全民健身氛围,3年累计服务近千人次。相关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引入南宁市青少年乒乓球联赛资源,构建“班级擂台赛—校级冠军赛—市级选拔赛”三级赛事体系。

  实践证明,五象实验二小“ECSS教联体”模式通过制度创新破解了体教资源割裂难题,其价值不仅在于创建了高校支持系统输入机制和构建了体校、社区专业资源可持续输送通道,还形成了民族地区“教联体”教育特色化实践范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西体育特色示范学校、自治区Kaiyun平台官方文明校园、南宁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乒乓球)等,学校参加各项民族文化艺术展演获市级奖项10余项,逐步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校本特色。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体教融合实践,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和方法手段,在评价体系构建和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等方面持续探索,为新时代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作者莫烘霞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二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张晓慧系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务处副主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