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发布时间:2025-04-22 00:40:09| 浏览次数: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事关社会公平、家庭幸福和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民生属性最突出、最显著的部分。临汾市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群众关心、社会关切,持续增加投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深化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临汾市基础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步伐更加稳健。
牛福生,男,山西省临汾市委教育工委书记,临汾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五十二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学员。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因地处汾河之滨而得名,现辖17个县(市、区)。全市共有小学524所,普通中学186所(初级中学8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9所、完全中学25所、高级中学24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7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学生48.34万人,教职工4.42万人。长期以来,临汾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主城区与县域间、县域内、城乡间学校布局、资源配置不均衡,校际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优质学校的“虹吸效应”明显,“择校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生源向县城集中,县域生源向主城区聚集,教育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教育资源短缺与富余并存的矛盾始终存在。
为此,自2021年以来,临汾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守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把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列为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面向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临汾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后,就如何回应和解决广大家长、学生对享有“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上好学”的期盼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全市基础教育由此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产生了瞩目的效果,社会满意度持续攀升,开启了新时代临汾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阶段。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议题,也是所有家长质朴而深沉的期待,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临汾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坚持以史育人、以德育人,探寻临汾思政课一体化的全新打开方式,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红色主题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家国情怀培植、家风家教传承、国家安全教育、劳动课”等内容,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受众达百万人,厚植学生“爱临汾 赢未来”的家乡情怀,破解当前中小学思政教育难以落实落细、入脑入心的困境。相关主题教育成为全市中小学定期必看的思政教育网络课,开创了临汾融媒体思政教育网红品牌。
坚决落实“确保每一个中小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要求;坚持将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扎实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和脊柱侧弯等常见病的综合防控,近视防控工作排名在山西省第一。
结合地域特色开展美育和劳动教育,推动浑身板、花鼓、蒲剧等独具地方魅力和传承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广泛传承,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学生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5个。
临汾市、县两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坚持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作为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工作落实,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临汾市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人口变化带来的基础教育学位结构性缺口问题,切实保障教育投入,加强总体布局规划,积极破解制约临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加大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力度,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并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进行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每一笔经费都用在刀刃上。2021年临汾教育经费总投入86.11亿元;2022年95.23亿元;2023年达到102.7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21—2024年,临汾市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1所,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49所;新(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8所;新建、改造乡镇寄宿制学校261所;深入推进19所县域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2024年,临汾市积极响应“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动员令,编制完成了《临汾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3—2035年)》,到2030年将新建、改扩建、迁建和撤并学校49所,概算资金51.1亿元,预计可增加学位80 250个;同时,指导17个县(市、区)抓紧出台县域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积极探索“双帮扶”“县校合作”办学模式。加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的合作交流,已完成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46个,有力促进了临汾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当前,临汾市17个县(市、区)正在全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首批创建县(乡宁县、吉县、蒲县)已进入国家评估认定程序。加强市域优质普通高中学校与教育基础薄弱县的结对帮扶,大力实施“高原”计划,深入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推动每个县至少建好办强1所公办普通高中,充分利用市直临汾一中、临汾三中,平川县襄汾中学、翼城中学4个高中教育集团,持续深化“双融入”合作办学模式,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在全市范围内既造“高峰”,又造“高原”,县域高中办学水平得到提升。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
临汾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一体构建厚师德、优培养、强发展、建平台、重保障、促协同的教师工作体系,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教职工编制管理,完善中小学教师招聘制度和教师准入制度,畅通优秀人才引入渠道,通过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特岗教师”招聘、公费师范毕业生安置等,近4年补充教师5095名,并优先满足紧缺学科和农村偏远地区师资需求;强化教师培养培训,每年培训教师6万人次以上,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持续做好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双挂”工程,先后组织基层学校4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挂”跟岗学习,选派3000名城镇优秀教师“下挂”到乡村学校示范指导,全面提升了基层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引导广大教师聚焦主业、潜心教学、矢志育人;扎实开展“三优”评选活动,3年评选表彰了300名“优秀教师”、30名“优秀校(园)长”、30所“优质学校(幼儿园)”,辐射带动了全市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全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领导人员后备干部制度和选拔机制。着眼于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设任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原则,将品德高尚、理念先进、善于管理、业务精湛、业绩突出、群众公认、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公办中小学及幼儿园现任校级副职、中层干部等纳入统一管理和培养范围,加强校长梯队建设,并推行学校中层管理干部竞聘上岗,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打造专家型队伍,为真正实现专家治校、教育家办学奠定坚实基础。
充实教研人员力量,建设高素质教研队伍,探索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教研方式,切实提升教师执教能力,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促进了师资的均衡配置,培养了新时代的“大先生”,着力解决了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矛盾问题,有效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师资的殷切期盼。
基础教育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断变化的人口形势和新型城镇化的演进正在重塑教育生态,给教育结构、质量和公平带来新的挑战。临汾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高质量推进各项教育改革任务开展。
临汾市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场所,积极开展“平阳木板”“皮影戏”等非遗文化体验活动,让中小学生多角度、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学生课后服务校外实践活动内容,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八个聚焦”课后服务校外实践活动作为“双减”典型案例在全国中小学校进行推广。
2022年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启动以来,临汾市持续优化公办、民办学校结构,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均圆满完成了省定5%以内目标任务(2022年占比为3.75%,2023年占比为4.3%,2024年占比为4.27%)。同时,严格落实政府职责,按时足额拨付购买学位资金,扎实做好对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安全管理、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临汾市持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招生入学服务平台建设,全面优化教育、公安、住建、规自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简化报名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招生入学登记、审核、录取全过程网上办理,2024年临汾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通过网上报名录取,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上招生工作全覆盖,真正做到了入学“掌上办”,家长“零跑腿”。
临汾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相衔接的市、县、校三级资源应用平台,真正做到“应用为王”,实现智慧教育在中小学校园的应用融合与创新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创建智慧校园示范校,多途径汇聚学科教育、安全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优质数字资源,打造名师、名家、名校、名课在线资源,复制放大市域优质教学资源,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临汾市深入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落实,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注重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应用,严格落实“十不得、一严禁”,树立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扭转了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加强,全面发展的态势更加良好。高质量开展了曲沃县区域试点和临汾市第二小学、曲沃县第一小学项目试点,其中临汾市第二小学项目试点成果被山西省教育厅列为全省8大典型经验之一。
临汾市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师观念转变和技能提升,优化教学方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绝非政府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携手共赴的“大合唱”。政府是“领航员”,社会各界是“助推器”,唯有政府与社会各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紧密协同、相互补位的教育共同体,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知识之光普照华夏大地,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临汾市积极探索多种教育形式和实践渠道,鼓励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教育发展。在资金投入方面,广泛依靠社会力量,募集各类资金,充分发挥地方优质企业永梓教育基金会奖学助教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投资等方式参与教育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多元投入的格局;在社会资源利用方面,协调各类公益组织、教育协Kaiyun开云会等,凭借他们的专业优势与广泛的社会网络,精准聚焦教育薄弱环节发力,填补了教育空白;在校企合作方面,立足地方产业,将前沿的行业知识与实操技能精准“嫁接”到学校课程体系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在家校共育方面,全面启动了“全国规范家长学校实践区”工作,成立了全市教育系统家长学校中心教研组,发动广大民众以志愿者身份投身课外辅导、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事务,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营造全社会崇尚知识、热爱学习的浓厚氛围,为莘莘学子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协同育人成效更加显著。
近年来,临汾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紧扣高水平公共基础教育服务的人民期盼,以优质均衡为重点,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紧扣高标准课程建设的育人需求,以“五育融合”为重点,促进了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紧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紧扣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教育改革为重点,为基础教育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着眼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着眼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临汾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使临汾基础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全市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原标题:牛福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山西省临汾市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